Murder Machines 写的关于COVID密接的,MV拍的挺好,拥抱会杀人。
乐队名一开始叫 Silmarillion,是JRR Tolkien一本书的名字。后来才精简为Marillion,以避免潜在的版权冲突。读音也近似Marilyn玛丽莲,更顺嘴了。
关于这本Silmarillion中文名为《精灵宝钻》的书,值得插上两句。在托尔金活着的时候此书只是一些框架手稿,本来是作为已经大热的《霍比特人》的续作,但是却被出版商拒绝了,嫌弃故事太繁杂和太“凯尔特人”。于是托尔金只好另起方向写成了《指环王》。后来儿子Christopher Tolkien在奇幻作家Guy Gavriel Kay的协助下将父亲的手稿编辑整理扩充后于1977 年出版。此书也影响启发了不少音乐作品,交响流行一大堆,其中有Blind Guardian于1998年发行了一张概念专辑《中土夜幕降临》,就以此书故事为蓝本。
乐队成立40多年来,历经了两任主唱,第一任主唱Fish在1988年离开,原因是对当时过于频繁的演出安排不满。乐队其他成员在自负还酗酒的Fish和敬业的演出经理之间,选择了经理。Fish时期的乐队共发行了4张优秀专辑,让乐队一跃成为80年代最受欢迎以及商业上最成功的乐队之一。全盛时期的他们甚至拒绝了皇后乐队的演出邀请,当然事后的他们后悔不已。
新主唱 Steve Hogarth走马上任后,依然延续了乐队的既定风格,继续制造冗长复杂晦涩的概念专辑。作为一支前卫摇滚乐队, Marillion常被拿来和Peter Gabriel时期的Genesis以及Pink Floyd、YES们作比较。那么问题来了,是一条道走到黑呢,还是变变花样好呢?显然,Marillion选择了前者。
进入新千年,传统乐评们对乐队的评价越来越糟糕。曾看过他们的一个早期纪录片,记录了他们在尝试光电手套以及各种时髦的合成器设备啥的,非常新潮高科技。然而令人讽刺,这么前卫时尚的他们,在乐评们的文字里却和过时和守旧联系到了一起。
坚持是要付出代价的,首先是得不到唱片公司的支持。怎么办?
幸运地,网络时代来临了。于是,Marillion成为了第一批利用粉丝经济并获得成功的主流摇滚乐队。
从2001年开始,他们的每一张专辑都是先通过网络众筹进行预定。乐队拥有一批极其专注的追随者,一些粉丝会定期长途跋涉看他们的现场演出,乐队还通过粉丝群、网站、博客和乐迷们积极互动。为了感谢,他们也会将预订专辑的乐迷名字印在唱片插页或致谢名单中。这些死忠乐迷们成为了他们的坚强后盾,让他们可以放手选择唱片的题材和内容。
40多年20张专辑,张张可圈可点。奔七的乐队成员们也都成了各自领域大神般存在。吉他手Steve还在2011年创建了英国吉他学院。
推荐试听的是他们2022年最新专辑,一如既往的隽永深邃,雅致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