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后摇哎
乐队已经成立了三十多年了,主要成员为Darius Keeler和Danny Griffiths二人组,风格以Trip Hop为主,偏前卫摇滚,属于有些追求但并不曲高和寡。
瞄了下这个名叫“档案”乐队的档案,他们一开始想做的风格其实是嘻哈,也不知怎么地做着做着,风格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和嘻哈说唱基本毫不相干。另外他们大部分歌曲是先写歌词后谱的曲,这和大部分概念专辑的创作流程比较相似,但是主创并不喜欢“概念专辑”这个归类,更愿意称之为“主题专辑”。
还有值得提一嘴的是,他们首任主唱也是创队者之一是一位伊朗裔女性,罗亚·阿拉伯,作为一名伊朗革命的流亡者颇有些名声。除了是歌手外,她还是一位UCL大学的考古学家。她在乐队出版了第一张专辑后,就解散离开了。
此后,乐队主唱和其余人员变换不定,最多时能有十几名乐队成员。三十多年总共出版了12张全长专辑。作品输出质量非常稳定,但精品有限。像本次推荐的这首Again就是他们再也无法企及的顶峰。
扯点别的。我觉得音乐和围棋挺像的。基础规则都是极其简单,12个音调翻来覆去,但组合起来千变万化。但围棋是竞技,是可以拷贝重复的,而音乐这就成了抄袭。
在音乐鉴赏上我曾有过一个猜想,我怀疑我爱听的、能取悦我的音乐,都是符合了某种特定规律的!也就是说,看似我听得五花八门,还荐碟啥的,但其实能让我心仪的也许都是一个调调!不妨再进一步,说不定任何人也都是这么一回事,就像有些有名曲,几乎人人都会觉得好听是吧?所以,人类对于音乐的感知可能有通行的规律,到底是和弦走向还是旋律的某种特征值得深入研究。
目前一些音乐平台每日推荐的算法还不够专业,只从风格和热度上随机推送,只要假以时日,电脑把你点赞过的歌曲从乐理上和生理上进行精确分析,再诊断出个人喜好特征,那么这样的音乐人工智能会是革命性的,分分钟生成源源不断的音乐能让您颅内高潮!说不定还能像传说中的魅惑海妖那样,实现对人催眠和麻醉。
这个不算危言耸听,事实上情况正在发生,看看现如今的文学、影视已经套路化,爽文爽剧已经实现工业化流水线生产了,短视频正在无死角精准投喂。那些曾经被我们认为是伟大神圣的艺术正一步步沦为饲料,就像顿悟所谓忠贞不渝的爱情不过是契约加癔症。
但是,来个螳臂挡车般的转折吧,人性总归还是复杂的、变化的,人这玩意儿总会出幺蛾子总会有例外,那些年过四、五十性情大变的多的是。
所以,我认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只会大幅提高功能性作品的水准,精品还是要靠人类自己。
在有生之年,软件应该还搞不定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