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宾得 A50mm F1.2 对比 蔡司 ZK 50mm F1.4】
评测报告姗姗来迟,非常抱歉,相比原计划增加K50 1.2。(再次感谢宾得太姑父提供大公主FA43mm F1.9和美能达MC 58mm F1.4)
为了严谨,我在APS画幅和胶片全画幅上都进行了测试,另外,装上镜头也拍了一段日子,应该还是有些发言权的。老规矩,无图有真相,我先逐个评价镜头,然后对比。
大公主先来:FA43mm F1.9
外观:镀膜非常漂亮,观赏也是一种享受。对焦速度慢,噪音大,公主的通病。造型骚包,做工好。
画质:分辨率高,色彩漂亮、层次分明,这些是最出彩的地方。但是缺点也明显,大光圈下焦外二线性强、数码上紫边惊人(光圈收到F2.8开始改善)。
像场:这次在全幅下,特意测试了大公主的像场,的确如传言所说,存在像场弯曲(使用得当就能体会江湖中常说的:空气感),曲面是凹着推出去的,也就是说,边缘的焦点会落在稍远处。
A50 1.2和K50 1.2要一起说
A和K都是宾得镜头历史上的里程碑,至于传说中A50 1.2中某块特殊玻璃,更是让这个头增加一丝神秘色彩,价格也真是够贵。K头强在做工,价格不错,光学设计上其实他们俩没啥大区别。大光圈焦外美、分辨率高是两者的共同亮点。
在数码上,A50 1.2有优势。第一是反差大,适合现在的数码机;二是光圈优先,方便测光;三是色散相对K50较小。对于出片还是后期都非常合适。K50在数码上就会明显淡一些,加上大光圈下相对明显的色散,A50会更讨好眼睛。
但是到了胶片上,两者的胜负就完全颠倒了,K50 1.2完胜。高光表现好,大光圈的焦外好于A50 1.2;因为胶片本身的反差,实际出片反差适中,可贵的是片子无论高光还是暗部层次非常丰富。另外在胶片上,K50的色散也非常轻微。A50 1.2要是用在胶片上,那真的是白乎乎黑乎乎,反差大得人受不了。
关于像场,K50和大公主类似,存在像场弯曲。A50不明显。
然后是美能达MC 58mm F1.4
本次测试中的黑马。除了光圈全开时,中心有些反差低和紫边紫晕之外,其他光圈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反差适中,分辨率高(中心和边缘都好),焦外美,紫边非常轻微。F2是一个画质腾飞点,F2.8整体表现完美。
=====四颗镜头对比测试结果如下:(“>=”表示只是略高一丁点)=====
整体分辨率:
中心:A50 = K50 > FA43 > MC58
边缘:MC58 > A50 > FA43 > K50(后两位由于存在像场弯曲,有些不公),MC58边缘表现堪称完美,分辨率高,色散几乎不可察觉
焦外:
再一次看到有兄弟提起“数码优化”的事情,看来,有必要单独写条blog,分享一下太姑父了解的情况。
1、各家都有所谓的“数码优化”说法,其实各家的“数码优化”所指完全不同。不客气的说,大多数所谓的“数码优化”纯粹就是新瓶装旧酒而已,最多,勾兑的比例有所调整;
2、“数码优化”最初的意思,是指针对ccd或者cmos这类半导体感光元件在感光物理特征上与传统胶片的不同,而对镜头的光学设计和用料做相应的调整。这其中,并没有“数码优化”过的镜头成像一定好于“数码优化”之前的老镜头的意思,虽然厂家在做宣传时会有强烈的此类暗示。但实际情况是,这种关联根本不存在。
3、“数码优化”在笼统的意思上,主要是指“边缘成像得到改善”(针对感光元件在使用广角/标准镜头时出现的边角失光问题),“消除紫边”(紫边的实质是色散),“强化反差和锐度”(针对低通滤镜带来的反差和锐度损失)。以太姑父粗浅的了解,改善边缘的方式很简单——使用非球面镜片;“消除紫边”的方法也很简单——加ed或者人造萤石(似乎只有佳能)镜片,甚至可以更简单,靠机内算法芯片去掉紫边(著名的三聚氰胺DC,松下LX3就是这么做的);“强化反差和锐度”则几乎可以不用对镜头做任何改变,只要在机身上多下点机内ps(还是算法芯片)的功夫就可以了。
4、以上所说的“数码优化”镜头与“非数码优化”镜头相比,真的光学水平更先进,实拍效果更好?太姑父可以肯定的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事实上,依靠廉价的模铸和复合非球面镜技术(模铸很好理解,复合其实就是光学玻璃加光学树脂涂层结合而成非球面镜),越来越强大的机内ps,以及低价的低色散镜片,“数码优化”镜头其实在制造成本上并不会比之前的“非数码优化”镜头更贵,相反,可能更便宜。因为可以堂而皇之的靠低成本用料和几乎没成本的机内算法,把以前必须靠上等用料才能实现的光学素质,通过“数码优化”镜头+数码机身来解决。
举个例子吧。为什么contax时代的y/c卡口carl zeiss 35mm/f1.4手动对焦镜头现在二手的价格还是那么贵?(依不同版本,好成色的最低也在7000天朝币左右了)按照只用过现代af镜头的人理解,一颗已经停产,不能af对焦的二手镜头,没道理贵过很多af镜头。差别在哪儿?就在于,这颗镜头蔡司用了3片低色散高曲折镜片,用了1片手工研磨非球面镜镜片,镜头玻璃用料没有受到当时环保政策的压力,所以含有铅等重污染但有利于光学素质的成分,而且镜头的装配都是德国或日本的光学大厂技师/熟练工。其实,单是手工研磨非球面镜片这一项,在产的自动对焦镜头里就没有一颗比得上(手工研磨的好处在于研磨精度极高,对成像质量的帮助绝非现在低成本的非球面镜生产技术所能替代,劣势也一目了然,废品率高产量低,对技工水平要求很高,成本高)。事实上,现在诸多日本大厂生产的镜头,无论是什么档次的,都已经不是纯粹的日本制造了。光学玻璃原料可能大部分来自中国(不信的话去江西凤凰的网站看一下他们的财报披露信息,佳能宾得都是大客户,据说蔡司徕卡,也已经开始采购中国产的玻璃),镜头组装只有很少一部分在日本(多数在中国或东南亚,比如无忌宾得版上很多人担心的越南三公主)。这样的镜头,单颗拿出来去严格检验制造工艺水平和所能达到的光学素质,能够打败当年那些用料扎实,做工精细的德产日产高档镜头,可能性只能用微乎其微来形容。(别误会,这种检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自己很难看出差别来,可以蒙骗消费者的方式太多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玩儿蔡司镜头的人从来不会去嚷嚷“数码优化”这种事的原因,一是蔡司公司很少自己轻贱自己,这是光学巨人的底气;二是真正摸过蔡司的好东西后,会很容易自己检验出“数码优化”的虚假宣传。
当然,这里只是把蔡司当作例子来说,事实上,各家老镜头里都不乏一等一的好货,想办法接到你手头的数码机身上,一试便知。
别的不说,以佳能为例。太姑父见过港台地区的色友,把佳能单反时代之前旁轴时代的L39卡口镜头找来,接到徕卡M6胶片或者M9数码机身上,根本不会出现什么紫边的问题。再去对比一下现代佳能自吹自擂的EF50/1.2L在数码机身上浓烈的紫边,很容易就知道,什么才是值得珍藏的好东西,什么不过就是拿来耍耍玩儿玩儿干活用的消费品。
1、各家都有所谓的“数码优化”说法,其实各家的“数码优化”所指完全不同。不客气的说,大多数所谓的“数码优化”纯粹就是新瓶装旧酒而已,最多,勾兑的比例有所调整;
2、“数码优化”最初的意思,是指针对ccd或者cmos这类半导体感光元件在感光物理特征上与传统胶片的不同,而对镜头的光学设计和用料做相应的调整。这其中,并没有“数码优化”过的镜头成像一定好于“数码优化”之前的老镜头的意思,虽然厂家在做宣传时会有强烈的此类暗示。但实际情况是,这种关联根本不存在。
3、“数码优化”在笼统的意思上,主要是指“边缘成像得到改善”(针对感光元件在使用广角/标准镜头时出现的边角失光问题),“消除紫边”(紫边的实质是色散),“强化反差和锐度”(针对低通滤镜带来的反差和锐度损失)。以太姑父粗浅的了解,改善边缘的方式很简单——使用非球面镜片;“消除紫边”的方法也很简单——加ed或者人造萤石(似乎只有佳能)镜片,甚至可以更简单,靠机内算法芯片去掉紫边(著名的三聚氰胺DC,松下LX3就是这么做的);“强化反差和锐度”则几乎可以不用对镜头做任何改变,只要在机身上多下点机内ps(还是算法芯片)的功夫就可以了。
4、以上所说的“数码优化”镜头与“非数码优化”镜头相比,真的光学水平更先进,实拍效果更好?太姑父可以肯定的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事实上,依靠廉价的模铸和复合非球面镜技术(模铸很好理解,复合其实就是光学玻璃加光学树脂涂层结合而成非球面镜),越来越强大的机内ps,以及低价的低色散镜片,“数码优化”镜头其实在制造成本上并不会比之前的“非数码优化”镜头更贵,相反,可能更便宜。因为可以堂而皇之的靠低成本用料和几乎没成本的机内算法,把以前必须靠上等用料才能实现的光学素质,通过“数码优化”镜头+数码机身来解决。
举个例子吧。为什么contax时代的y/c卡口carl zeiss 35mm/f1.4手动对焦镜头现在二手的价格还是那么贵?(依不同版本,好成色的最低也在7000天朝币左右了)按照只用过现代af镜头的人理解,一颗已经停产,不能af对焦的二手镜头,没道理贵过很多af镜头。差别在哪儿?就在于,这颗镜头蔡司用了3片低色散高曲折镜片,用了1片手工研磨非球面镜镜片,镜头玻璃用料没有受到当时环保政策的压力,所以含有铅等重污染但有利于光学素质的成分,而且镜头的装配都是德国或日本的光学大厂技师/熟练工。其实,单是手工研磨非球面镜片这一项,在产的自动对焦镜头里就没有一颗比得上(手工研磨的好处在于研磨精度极高,对成像质量的帮助绝非现在低成本的非球面镜生产技术所能替代,劣势也一目了然,废品率高产量低,对技工水平要求很高,成本高)。事实上,现在诸多日本大厂生产的镜头,无论是什么档次的,都已经不是纯粹的日本制造了。光学玻璃原料可能大部分来自中国(不信的话去江西凤凰的网站看一下他们的财报披露信息,佳能宾得都是大客户,据说蔡司徕卡,也已经开始采购中国产的玻璃),镜头组装只有很少一部分在日本(多数在中国或东南亚,比如无忌宾得版上很多人担心的越南三公主)。这样的镜头,单颗拿出来去严格检验制造工艺水平和所能达到的光学素质,能够打败当年那些用料扎实,做工精细的德产日产高档镜头,可能性只能用微乎其微来形容。(别误会,这种检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自己很难看出差别来,可以蒙骗消费者的方式太多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玩儿蔡司镜头的人从来不会去嚷嚷“数码优化”这种事的原因,一是蔡司公司很少自己轻贱自己,这是光学巨人的底气;二是真正摸过蔡司的好东西后,会很容易自己检验出“数码优化”的虚假宣传。
当然,这里只是把蔡司当作例子来说,事实上,各家老镜头里都不乏一等一的好货,想办法接到你手头的数码机身上,一试便知。
别的不说,以佳能为例。太姑父见过港台地区的色友,把佳能单反时代之前旁轴时代的L39卡口镜头找来,接到徕卡M6胶片或者M9数码机身上,根本不会出现什么紫边的问题。再去对比一下现代佳能自吹自擂的EF50/1.2L在数码机身上浓烈的紫边,很容易就知道,什么才是值得珍藏的好东西,什么不过就是拿来耍耍玩儿玩儿干活用的消费品。
之前说过我要对比这两只镜头,至于三阳Samyang 85mm F1.4,我之前介绍过;美能达这只,当年的牛头(目前二手售价6500-7000附近),镀膜好,前后组镜片呈现悠悠的深紫色,遮光罩植绒,后组镜片旁的仅仅2mm宽的内壁也植绒,做工精细,对焦快速,胖墩墩的很可爱。
老规矩,对比评测无图有真相,很简短:
三阳85 1.4明显占优的地方:
全开、大光圈下的锐度、质感
大光圈焦外略占上风
大光圈紫边控制更好
美能达85 1.4明显占优的地方:
边缘成像
大光圈红绿色散控制较好
逆光表现好
期间对比发现,三阳的光圈有缩水的嫌疑,收缩到F5.6开始,弥散圆尺寸差异明显,其他方面区别不大,两者晴天光圈全开均可用。从侧面也说明85 1.4的设计已经非常成熟,各家差距没有想象中大。
看了国内和国外论坛的实拍样片,可以总结几点:
1、多数时候焦外不错,但赶上有二线性的场景依然很差,和DA21很相似。所以构图尤其是大光圈玩儿虚化的时候,要回避二线性的场景。
2、不折不扣的全幅头,连暗角都没有。所以宾家胶片和数码双修的童鞋,可以放心大胆的上。
3、色彩不错,够丰富。锐度分辨率都很好,全开可用。
4、价格据说会真的在1200天朝币左右。所以,甭犹豫,初入宾家的人第一颗定焦挂机头非他莫属。
具体的评测和大量实拍样片,请见此贴:http://forum.xitek.com/sor... (无忌真是印证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句话,虽然枪手和商业五毛横行,但靠谱的人始终都还有,所以大家该去看的时候还是去看好了)
看起来,宾得仍然是个骑墙心态。时而出个DA全幅头,时而出个半幅头。DA系列中现在至少有四五颗镜头是支持全幅的。那么,宾得的全幅相机又在哪里?传说中的单电什么时候会出?宾得有没有余力同时开三个卡口镜头的生产线?说实话,以宾得做市场一贯的保守,答案都挺不乐观的。
另外,ZZ老人话音未落,D7000的实测就出来了:http://info.xitek.com/pzre...
1、多数时候焦外不错,但赶上有二线性的场景依然很差,和DA21很相似。所以构图尤其是大光圈玩儿虚化的时候,要回避二线性的场景。
2、不折不扣的全幅头,连暗角都没有。所以宾家胶片和数码双修的童鞋,可以放心大胆的上。
3、色彩不错,够丰富。锐度分辨率都很好,全开可用。
4、价格据说会真的在1200天朝币左右。所以,甭犹豫,初入宾家的人第一颗定焦挂机头非他莫属。
具体的评测和大量实拍样片,请见此贴:http://forum.xitek.com/sor... (无忌真是印证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句话,虽然枪手和商业五毛横行,但靠谱的人始终都还有,所以大家该去看的时候还是去看好了)
看起来,宾得仍然是个骑墙心态。时而出个DA全幅头,时而出个半幅头。DA系列中现在至少有四五颗镜头是支持全幅的。那么,宾得的全幅相机又在哪里?传说中的单电什么时候会出?宾得有没有余力同时开三个卡口镜头的生产线?说实话,以宾得做市场一贯的保守,答案都挺不乐观的。
另外,ZZ老人话音未落,D7000的实测就出来了:http://info.xitek.com/pzre...
不知何故,两机都已经开卖了,还找不到一个像样的评测报告。是厂家的原因,还是各大网站太懒?
尼康D7000和宾得K-5,狭路相逢,性能差不多,CMOS估计也一样,价格可是差了一大截,宾得敢卖高价,可能也是仗着D7000国内还没上市吧。
他们都是很不错的中端机,D7000最大的亮点是测光系统和支持老头(很有诱惑力);K-5最大的亮点是高感成像的巨大进步和更快的对焦,当然还有密封性。
看了一些样片,感觉D7000的缺点还是和上次说的一样,片子有些肉;K-5最大的缺点是价格有些虚高,其他还好。
至于动态范围,其实这两台机器的表现我心里都有些打鼓,手上没有真机,只能等专业评测。
靠谱点的宾得K-5高感样片看这里:http://www.prestonparker.c... 比K-x提升至少1档,相当不错。
尼康D7000和宾得K-5,狭路相逢,性能差不多,CMOS估计也一样,价格可是差了一大截,宾得敢卖高价,可能也是仗着D7000国内还没上市吧。
他们都是很不错的中端机,D7000最大的亮点是测光系统和支持老头(很有诱惑力);K-5最大的亮点是高感成像的巨大进步和更快的对焦,当然还有密封性。
看了一些样片,感觉D7000的缺点还是和上次说的一样,片子有些肉;K-5最大的缺点是价格有些虚高,其他还好。
至于动态范围,其实这两台机器的表现我心里都有些打鼓,手上没有真机,只能等专业评测。
靠谱点的宾得K-5高感样片看这里:http://www.prestonparker.c... 比K-x提升至少1档,相当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