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这个镜头的外形是非常不喜欢,装在NEX上,就好比就拿了个镜头在拍照。具备把家电做到世界最轻最薄实力的Sony,怎么会发明这么个不和谐的庞然大物?既然做得这么大个,那画质应该对得起观众吧?
实拍样片(可以看原尺寸大图)和实物对比图:
http://www.flickr.com/phot...
锐意进取的photozone放出了最新的Sony大变镜头E18-200的评测报告,虽然photozone一直就那几个套路,但是结合后面实拍样片,还是能大致判断一个镜头的素质的:
http://www.photozone.de/so...
- 焦外还可以,中等偏上
- 中心锐度全程都不错,细节丰富,200端稍微有些软
- 边缘画质在测试中一般,但是从实拍样片来看还不赖,相比16mm饼干有明显提高
- 紫边,在最广角端和最长焦端明显,在其他焦段控制很好,比奥巴M14-150好不少;另外,和(M)4/3镜头类似,光圈越小,紫边越明显
- 18mm端畸变明显
总体评价:画质相当凑合!是目前见过的综合素质最高的大变。只要你能接受他的外形和重量,买它没错。
ps:报价700欧元
实在对不住各位,上周突如其来的催稿通牒让我疲于应付。在写了整整一周不和谐的研究之后,终于可以补上第一篇败家方面的欠文。
原本是想把器材的概念一一拎出来说,但发现自己才识浅薄,硬写的话难免胡说八道生搬硬套误人毁己……所以,还是发挥太姑父自己瞎扯的特长,扯到哪儿算哪儿吧。。。
某种程度上,选镜头如同选股票,拼的是眼力甚至运气,而不是看上去很美的指标和财务报表。如果留心过摄影类杂志以及器材网站的软硬广告的话,都会对以下几个术语耳熟能详:MTF、非球面镜、APO、锐度、镀膜……当然,还有所谓的“数码优化”。很多人会在强大的图表分析和似是而非的术语描述中,迷失自己的判断,或者压根就没有判断,人云亦云,然后,掏出腰包,拱手送钱。最后拿到手的,很可能是一只指标看上去很美但实拍效果很一般的昂贵镜头。
那么,这些术语到底该如何看待呢?很简单,姑且听之,只做辅助参考。因为太姑父虽然是学会计专业出身,但对数字并不敏感,当年数学和物理成绩也是差的一塌糊涂。所以和绝大部分器材党不同,太姑父看一个镜头的好坏,最主要的参考标准只有一个——大量不同人的实拍片。
下面简单的说一下太姑父对那些术语的理解和了解,以及为什么这些术语只能参考,不能太当真。另外,太姑父不是专家,只是票友,很多东西也是step by step学来的,我会尽量贴出我个人觉得非常靠谱的他人说法或者资料,供大家参考,同时也算是尽量尊重别人的智力产权。
先说现在很多发烧论坛人人必说的MTF。
MTF,大多数人耳熟能详,如雷贯耳,同时大多数人似懂非懂,人云亦云。如同瑞典人靠个诺贝尔奖就可以搜罗到全世界的智力精华一样,蔡司靠发明mtf测试体系和检测设备,也把镜头评测业界的牛耳执于掌中。撇开中画幅大画幅这些昂贵专业的玩意儿不谈,在135系统的世界里,只有蔡司会随着镜头附上比较完整的mtf图,有些人说这是蔡司厚道,其实不如说是裁判球员一家亲,心里有底罢了。
蔡司是家非常有意思的公司,很多东西都是他们先发明,但自己却用的很少或者很晚。比如萤石,很多人都以为是佳能搞出来的,其实蔡司在二战前就用了萤石。用来解决大光圈sonnar结构标头的色散问题。当时sonnar的结构并不稀奇,蔡司推出50/1.5旁轴标头后,很多厂家,包括战后苏联山寨的Jupiter-3型镜头,都是拷贝自蔡司这颗,但基本上没有超越蔡司的,原因就是只有蔡司用了萤石(蔡司对此事保密了很多年)。再比如非球面镜,也是蔡司最早使用而且技术最早成熟的,结果蔡司至今只有一颗135系统单反镜头量产用了非球面镜,就是被视为手动时代最好的35mm镜头,contax carl zeiss 35mm/f1.4……呃,又扯远了,说回mtf。Mtf体系是蔡司在1943年时就发明了的,而其开始大行其道,貌似也是8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这么说其实只是想提醒大家,摄影器材这个领域,最近20多年真正的技术进步,都在数字感光元件和伺服系统上了,说白了就是机身。仅就光学而言,绝大部分现在宣传的神乎其神的概念、术语,都是几十年前的旧货翻新而已。
平心而论,虽然市面上的mtf大多数靠不住,但有胜于无。关键是要知道怎么看。一般很容易搜到的大路货在这里就不重复了。特别推荐的,是这篇翻译文章:http://bbs.fengniao.com/fo... ,这篇文章提到的蔡司自己刊物里的原文,在蔡司的网站可以检索下载(http://www.zeiss.com/C1256... ; http://www.zeiss.com/C1256... 右键另存为下载下来看吧,在浏览器里打开容易死机)。
原本是想把器材的概念一一拎出来说,但发现自己才识浅薄,硬写的话难免胡说八道生搬硬套误人毁己……所以,还是发挥太姑父自己瞎扯的特长,扯到哪儿算哪儿吧。。。
某种程度上,选镜头如同选股票,拼的是眼力甚至运气,而不是看上去很美的指标和财务报表。如果留心过摄影类杂志以及器材网站的软硬广告的话,都会对以下几个术语耳熟能详:MTF、非球面镜、APO、锐度、镀膜……当然,还有所谓的“数码优化”。很多人会在强大的图表分析和似是而非的术语描述中,迷失自己的判断,或者压根就没有判断,人云亦云,然后,掏出腰包,拱手送钱。最后拿到手的,很可能是一只指标看上去很美但实拍效果很一般的昂贵镜头。
那么,这些术语到底该如何看待呢?很简单,姑且听之,只做辅助参考。因为太姑父虽然是学会计专业出身,但对数字并不敏感,当年数学和物理成绩也是差的一塌糊涂。所以和绝大部分器材党不同,太姑父看一个镜头的好坏,最主要的参考标准只有一个——大量不同人的实拍片。
下面简单的说一下太姑父对那些术语的理解和了解,以及为什么这些术语只能参考,不能太当真。另外,太姑父不是专家,只是票友,很多东西也是step by step学来的,我会尽量贴出我个人觉得非常靠谱的他人说法或者资料,供大家参考,同时也算是尽量尊重别人的智力产权。
先说现在很多发烧论坛人人必说的MTF。
MTF,大多数人耳熟能详,如雷贯耳,同时大多数人似懂非懂,人云亦云。如同瑞典人靠个诺贝尔奖就可以搜罗到全世界的智力精华一样,蔡司靠发明mtf测试体系和检测设备,也把镜头评测业界的牛耳执于掌中。撇开中画幅大画幅这些昂贵专业的玩意儿不谈,在135系统的世界里,只有蔡司会随着镜头附上比较完整的mtf图,有些人说这是蔡司厚道,其实不如说是裁判球员一家亲,心里有底罢了。
蔡司是家非常有意思的公司,很多东西都是他们先发明,但自己却用的很少或者很晚。比如萤石,很多人都以为是佳能搞出来的,其实蔡司在二战前就用了萤石。用来解决大光圈sonnar结构标头的色散问题。当时sonnar的结构并不稀奇,蔡司推出50/1.5旁轴标头后,很多厂家,包括战后苏联山寨的Jupiter-3型镜头,都是拷贝自蔡司这颗,但基本上没有超越蔡司的,原因就是只有蔡司用了萤石(蔡司对此事保密了很多年)。再比如非球面镜,也是蔡司最早使用而且技术最早成熟的,结果蔡司至今只有一颗135系统单反镜头量产用了非球面镜,就是被视为手动时代最好的35mm镜头,contax carl zeiss 35mm/f1.4……呃,又扯远了,说回mtf。Mtf体系是蔡司在1943年时就发明了的,而其开始大行其道,貌似也是8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这么说其实只是想提醒大家,摄影器材这个领域,最近20多年真正的技术进步,都在数字感光元件和伺服系统上了,说白了就是机身。仅就光学而言,绝大部分现在宣传的神乎其神的概念、术语,都是几十年前的旧货翻新而已。
平心而论,虽然市面上的mtf大多数靠不住,但有胜于无。关键是要知道怎么看。一般很容易搜到的大路货在这里就不重复了。特别推荐的,是这篇翻译文章:http://bbs.fengniao.com/fo... ,这篇文章提到的蔡司自己刊物里的原文,在蔡司的网站可以检索下载(http://www.zeiss.com/C1256... ; http://www.zeiss.com/C1256... 右键另存为下载下来看吧,在浏览器里打开容易死机)。
一不留神,相机大厂们开始一窝蜂发布新相机和镜头,Photokina开幕之前真是热闹非凡,我也有得忙了。
先是富士发布第二台3D相机:FinePix Read 3D W3,比较大的改进是不仅可以拍3D照片,3D高清视频(720p)也可以了,还可以直连输出到3D电视。另外,相对于前作,体积也缩小不少,比较精致。
第二是尼康的S5100,投影DC后继有人,这玩意有些噱头(和三星的前置LCD有些类似),但是能走多远、市场是否认可就难说了,要是投影的亮度和色彩有保证,那还成,但是就目前的技术,估计还是以试水为主。
接着就是比较重磅的:
众望所归,价格不菲,姑且不谈画质如何,尼康用户们总算是拥有不被佳能用户欺负的武器了。从样片来看:
http://imaging.nikon.com/p...
http://imaging.nikon.com/p...
http://imaging.nikon.com/p...
http://imaging.nikon.com/p...
http://imaging.nikon.com/p...
尼康有十年磨一剑的态度,和我之前提到的完美的Nikon 24mm 1.4G类似,这个85表现也不错,全开表现很优异,细节和层次均棒,但是全开焦外有些乱,不知收缩后效果如何,相信整体不会比此前的85差。我还需要等更多的样片来修正我的判断。
其他同时发布的几个全幅镜头:
先是富士发布第二台3D相机:FinePix Read 3D W3,比较大的改进是不仅可以拍3D照片,3D高清视频(720p)也可以了,还可以直连输出到3D电视。另外,相对于前作,体积也缩小不少,比较精致。
第二是尼康的S5100,投影DC后继有人,这玩意有些噱头(和三星的前置LCD有些类似),但是能走多远、市场是否认可就难说了,要是投影的亮度和色彩有保证,那还成,但是就目前的技术,估计还是以试水为主。
接着就是比较重磅的:
众望所归,价格不菲,姑且不谈画质如何,尼康用户们总算是拥有不被佳能用户欺负的武器了。从样片来看:
http://imaging.nikon.com/p...
http://imaging.nikon.com/p...
http://imaging.nikon.com/p...
http://imaging.nikon.com/p...
http://imaging.nikon.com/p...
尼康有十年磨一剑的态度,和我之前提到的完美的Nikon 24mm 1.4G类似,这个85表现也不错,全开表现很优异,细节和层次均棒,但是全开焦外有些乱,不知收缩后效果如何,相信整体不会比此前的85差。我还需要等更多的样片来修正我的判断。
其他同时发布的几个全幅镜头:
佳能——两席
尼康——两席
索尼——两席
奥林巴斯——两席
松下——两席
三星——一席
富士——一席
适马、腾龙——各一席
16 sub-categories from best photo software (Apple Aperture 3) to best zoom lens (Tamron SP 70-300mm F4-5.6 Di VC USD). Other award-winning products include the Canon EOS 550D and EOS 7D, the Nikon D3S and AF-S Nikkor 300mm F2.8G ED VR II, the Panasonic Lumix DMC-G2 and TZ10, the Olympus µ Tough-8010 and 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5.6, the Sigma 17-70mm F2.8-4 DC Macro OS HSM, the Sony α NEX-5 and Cyber-shot DSC-HX5V, the Samsung EX1, the Fujifilm Finepix HS10 and the Epson Stylus Pro 3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