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推出第一台Micro 4/3(简称M4/3)系统之后不久,奥林巴斯毫无悬念地年内推出了E3的缩小版相机E-30和新版本的14-54mm F2.8-3.5 II。
E30相比于大家的预期,更新的地方不多,且不是很诱人。
要点:
1、目前报价,机身$1299.99
2、各种艺术滤镜效果(简直是花里胡哨的功能,见这里互动一下)
3、9种纵横比的选择(有必要么?)——除了标准的4:3纵横比之外,E-30还提供了宽屏16:9和中间格式6:6,以及3:2、5:4、7:6、6:5、7:5和3:4的纵横比
4、支持LiveView对比度进行检测
5、全十字型双感应器的11点自动对焦
6、5幅/秒的高速连拍、最快可达1/8000秒的高速快门
7、大尺寸光学取景器具有98%的视野范围和1.02x的放大倍率(据说比E3看得更爽)
8、1230万像素高速LIVE MOS传感器(据说和G1的一样)和新型TruePic III+图像处理引擎(不是TruePic Ⅳ,说明提升有限,但愿对噪点的处理比G1好)
9、支持面部识别、实时取景放大、实时白平衡巴拉巴拉(都是炒现饭)
和Canon 50D、Nikon D90的大小对比(乖乖,都大过D90了):
关于Micro 4/3系统,上次已经介绍了,这个新系统的发布,吸引世界眼球不少,观望的多,风凉话的也多。没隔多久,也就是昨天,松下宣布G1,算是给大家一颗定心丸。
仔细看了下,在性能和配置上,松下还是大方的。综合性能比E420强,但是问题是:
1、为什么机身体积还这么大?比E420还重
DMC-G1 体积:124 x 83.6 x 45.2mm ( W x H X D ) 重:385g
E-420 体积:129.5 x 91 x 53mm ( W x H X D ) 重:380g
2、为什么没有录像功能?
第二个问题还好解释,为了未来升级空间。第一个问题嘛,那只能等等后续的机器了。
让人赞赏的几点:
1、优秀的画质(参见http://panasonic.jp/dc/gal...)
2、快速的对焦(非常快速,有单反的感觉)
3、可翻转3寸LCD
4、电子取景器视野较大
除了G1的优点,我们还需要什么?
1.旁轴取景
你这不搞笑了么?一会儿14-45mm,一会儿45-200mm,再来个7-14mm,你以为世界上真有覆盖这么长焦距段的旁轴取景器呢?总不至于每个镜头附带一个取景器吧?
2、超声波除尘
G1的似乎不是,最有效的除尘还得看奥林巴斯
3、机身防抖
松下不会去做的,这也要看奥林巴斯,问题是:机身空间有限,感光元件尺寸没变,怎么在相比于4/3更小体积和更轻便的同时装下防抖系统?
4、录像
咱们未来的机器再见
5、更小的体积
咱们未来的机器再见
仔细看了下,在性能和配置上,松下还是大方的。综合性能比E420强,但是问题是:
1、为什么机身体积还这么大?比E420还重
DMC-G1 体积:124 x 83.6 x 45.2mm ( W x H X D ) 重:385g
E-420 体积:129.5 x 91 x 53mm ( W x H X D ) 重:380g
2、为什么没有录像功能?
第二个问题还好解释,为了未来升级空间。第一个问题嘛,那只能等等后续的机器了。
让人赞赏的几点:
1、优秀的画质(参见http://panasonic.jp/dc/gal...)
2、快速的对焦(非常快速,有单反的感觉)
3、可翻转3寸LCD
4、电子取景器视野较大
除了G1的优点,我们还需要什么?
1.旁轴取景
你这不搞笑了么?一会儿14-45mm,一会儿45-200mm,再来个7-14mm,你以为世界上真有覆盖这么长焦距段的旁轴取景器呢?总不至于每个镜头附带一个取景器吧?
2、超声波除尘
G1的似乎不是,最有效的除尘还得看奥林巴斯
3、机身防抖
松下不会去做的,这也要看奥林巴斯,问题是:机身空间有限,感光元件尺寸没变,怎么在相比于4/3更小体积和更轻便的同时装下防抖系统?
4、录像
咱们未来的机器再见
5、更小的体积
咱们未来的机器再见
真是劲爆的新闻!奥林巴斯和松下宣布推出更小的Micro 4/3系统!
要点:
1、Mirco 4/3系统和现有4/3系统感光元件尺寸相同(18 x 13.5 mm)
2、法兰距缩小一半(镜头卡口离感光元件更近)
3、取消反光板和光学取景器
4、电子触点数量增加到11个
5、镜头卡口直径缩小6mm
6、会采用反差检测对焦模式(不排除其他辅助对焦方式)
7、可能会有高素质的EVF电子取景器
8、现有的4/3系统镜头可以通过转接到Micro 4/3系统的机身上
带来的好处:
1、机身可以做得更轻巧、更薄
2、同光圈和焦段的镜头可以做得更小
3、成像不受影响
4、提供Video拍摄
现在能有什么感慨呢?奥林巴斯是当之无愧是现今数码单反创新的领导者,超声波除尘(至今无人超越)、Live View(各家先后模仿)、轻量化设计(适合潮流,独树一帜)、高素质镜头(比如12-60mm、150mmF2)、中端镜头即拥有防水防尘等,都是响当当的里程碑。
我很看好这个Micro 4/3系统,轻便小巧的同时保持单反画质,拍摄时响动小,可以很方便带在身边作为随拍(玩lomo的可高兴了)。另外,由于法兰距缩小,广角更容易设计,说不准一些莱卡、福伦达等旁轴镜头也能接上来,岂不爽哉!
要点:
1、Mirco 4/3系统和现有4/3系统感光元件尺寸相同(18 x 13.5 mm)
2、法兰距缩小一半(镜头卡口离感光元件更近)
3、取消反光板和光学取景器
4、电子触点数量增加到11个
5、镜头卡口直径缩小6mm
6、会采用反差检测对焦模式(不排除其他辅助对焦方式)
7、可能会有高素质的EVF电子取景器
8、现有的4/3系统镜头可以通过转接到Micro 4/3系统的机身上
带来的好处:
1、机身可以做得更轻巧、更薄
2、同光圈和焦段的镜头可以做得更小
3、成像不受影响
4、提供Video拍摄
现在能有什么感慨呢?奥林巴斯是当之无愧是现今数码单反创新的领导者,超声波除尘(至今无人超越)、Live View(各家先后模仿)、轻量化设计(适合潮流,独树一帜)、高素质镜头(比如12-60mm、150mmF2)、中端镜头即拥有防水防尘等,都是响当当的里程碑。
我很看好这个Micro 4/3系统,轻便小巧的同时保持单反画质,拍摄时响动小,可以很方便带在身边作为随拍(玩lomo的可高兴了)。另外,由于法兰距缩小,广角更容易设计,说不准一些莱卡、福伦达等旁轴镜头也能接上来,岂不爽哉!
我用相机也算久了,自认为还不是个守旧的人,说说我能想得到的也听得到的几个误区。
1、一味追求像场的平直
很多朋友在评价镜头的素质时,很容易人云亦云地走进一个误区:就是镜头的畸变越小越好。其实对于照片的观感,这一点并非越小越好。
众所周知,微距镜头能表现最平坦的像场,就是提供几乎不可察觉的畸变,但是并不代表微距镜头就能出好片。为什么?按大家的说法,同样50mm的镜头,既然微距头代表最佳的锐度和光学素质,但为什么我还要拿普通的而不是微距去扫街?正是这个像场的原因。
具备一定桶型畸变的镜头更容易突出主体。为什么35mm比标头更容易出片?正是广角镜头带来的特殊透视感,还有重要的——畸变效果!
2、噪点
该怎么认识噪点?
评测中,sony a700的噪点是最少的,但同时也是画面细节最少的。Pentax K20D在所有感光度都能提供远超过同类对手的细节,但是噪点也是最多的。你说他们俩谁能提供最佳的画质?
当你只是在网上贴贴小图,这些你都不需要考虑,一旦放大出片时,细节、层次和噪点则成为关键。
在高感光度下,谁都有噪点,但是具有胶片般的颗粒感的照片是最让人接受的。理想的表现则是:保留物体的质感和细节,然后仅仅是单色(黑色)颗粒状噪点。现阶段高感光度下提供的画质最接近胶片感的是Nikon和Olympus,好处显然:高感光度可用不说,最重要的是,类似胶片的颗粒能增加画面的厚重感。
3、后期降噪
我不知道其他品牌的相机有没有关闭降噪、或者提供不同等级降噪的功能。Olympus这一点做得很好,而我基本上都是把降噪关了再拍,即使是ISO 1600的时候。实在觉得某个片子不错,开降噪软件来一遍,能比机身降噪保留更多的细节。用屁股好好想想,酷睿2都需要满负荷跑3-5秒钟才能完成一张照片的降噪,相机身上的那块CPU能在1/N秒中做到多少?相信我,如果你追求细节,还是后期降噪为好。
4、唯技术论
男人们总是喜欢研究各种技术,我也不例外,因此我懂这些那些,折腾呗,乐趣。但是如果你对自己的作品有所感性上的要求,那么就不能拘泥在技术、细节、层次、完美、包括上述的种种误区中。老一代的摄影艺术家们追求内涵、完美、精致,但是新的一代更注重片子带来的感觉。什么技术?准确曝光?柔美焦外?没有感觉的话统统fuck off!
每次拍片随意一点,让自己有所突破。
附上Kenix拍的一张(每年拍郁金香的人够多了,但是有拍得如此感觉的么?)
1、一味追求像场的平直
很多朋友在评价镜头的素质时,很容易人云亦云地走进一个误区:就是镜头的畸变越小越好。其实对于照片的观感,这一点并非越小越好。
众所周知,微距镜头能表现最平坦的像场,就是提供几乎不可察觉的畸变,但是并不代表微距镜头就能出好片。为什么?按大家的说法,同样50mm的镜头,既然微距头代表最佳的锐度和光学素质,但为什么我还要拿普通的而不是微距去扫街?正是这个像场的原因。
具备一定桶型畸变的镜头更容易突出主体。为什么35mm比标头更容易出片?正是广角镜头带来的特殊透视感,还有重要的——畸变效果!
2、噪点
该怎么认识噪点?
评测中,sony a700的噪点是最少的,但同时也是画面细节最少的。Pentax K20D在所有感光度都能提供远超过同类对手的细节,但是噪点也是最多的。你说他们俩谁能提供最佳的画质?
当你只是在网上贴贴小图,这些你都不需要考虑,一旦放大出片时,细节、层次和噪点则成为关键。
在高感光度下,谁都有噪点,但是具有胶片般的颗粒感的照片是最让人接受的。理想的表现则是:保留物体的质感和细节,然后仅仅是单色(黑色)颗粒状噪点。现阶段高感光度下提供的画质最接近胶片感的是Nikon和Olympus,好处显然:高感光度可用不说,最重要的是,类似胶片的颗粒能增加画面的厚重感。
3、后期降噪
我不知道其他品牌的相机有没有关闭降噪、或者提供不同等级降噪的功能。Olympus这一点做得很好,而我基本上都是把降噪关了再拍,即使是ISO 1600的时候。实在觉得某个片子不错,开降噪软件来一遍,能比机身降噪保留更多的细节。用屁股好好想想,酷睿2都需要满负荷跑3-5秒钟才能完成一张照片的降噪,相机身上的那块CPU能在1/N秒中做到多少?相信我,如果你追求细节,还是后期降噪为好。
4、唯技术论
男人们总是喜欢研究各种技术,我也不例外,因此我懂这些那些,折腾呗,乐趣。但是如果你对自己的作品有所感性上的要求,那么就不能拘泥在技术、细节、层次、完美、包括上述的种种误区中。老一代的摄影艺术家们追求内涵、完美、精致,但是新的一代更注重片子带来的感觉。什么技术?准确曝光?柔美焦外?没有感觉的话统统fuck off!
每次拍片随意一点,让自己有所突破。
附上Kenix拍的一张(每年拍郁金香的人够多了,但是有拍得如此感觉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