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换了工作以后,每天忙的昏天黑地,以前泡的论坛和ZZ这里都顾不上了。而且,半年来虽也出远门数次,但正经拍照的经历只有前不久去日本旅游时勉强算是一次。

不过还好,在玩物丧志这条路上半年来也不是全无收获。最大的收获是iphone4+instagram。对于苹果用户中的拍照控来说,这个收获是旧闻,但仍要大力推荐。夸张一点说,这个组合解决了摄影进入数码时代以来一些一直被人关注,但传统摄影器材厂商从未认真对待和考虑解决的问题:

1、真正的随时随地拍摄(当然,水下拍摄效果存疑)。传统上随时随地拍摄的任务是由卡片机完成的,但在时间和空间上,卡片机的局限性日系厂家解决的从来很山寨。首先就是在拍照环境不够友好的条件下,怎么拍摄?比如地铁车厢里。传统相机因为外形可识别性太强,所以无论你的卡片机有多轻巧多不具有侵略性,在那种不友好的拍摄环境下举起相机拍照仍是个巨大的困难。(职业摄影师当然会比较好的处理这种情况,但毕竟大多数人不是职业摄影师)即便被拍摄者接受度比价好,也可能因注意到你的拍摄意图而失去最自然的表现。其次,非潜望式镜头设计的卡片机在开机时总会有一个镜头伸缩的过程,对焦也要耗时,稍微复杂的光比条件下还要考虑测光,这些都会造成拍摄时机被耽误。当然,现在一些比较进取的相机厂商如索尼、松下,都在用触摸屏面板来一次性解决这几个问题。但iphone4在靠一下触摸解决对焦、测光等问题上,解决方案不输任何专业卡片机。而iphone4的隐蔽性又远远好于任何一台卡片机。

2、instagram的存在对传统卡片机也是一个颠覆。它解决了快速ps,或者说快速靠滤镜效果风格化处理图片的问题。(这里先不考虑instagram作为移动终端社交媒体的性质,只说它的影像功能。)解决这个问题有多大价值?看看奥林巴斯、宾得、富士之类的厂商靠内置滤镜噱头卖了多少年卡片机就知道了。现在instagram完全免费,且滤镜效果极好,滤镜种类也更多。从实拍效果看,instagram能够比较好的通过色彩和曝光调整,把iphone4拍出的照片处理的更精细化,影像的质感尤其是层次感表现的非常好,甚至对一些大光比和弱光照片的处理也很出色。在实质上把iphone4的拍照功能提高了一个档次。

3、随时随地上传分享。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在3G+微博+各种图片分享SNS的时代,无论是对于突发新闻摄影的传播满足,还是对普通摄影爱好者作品即时分享的满足,iphone4都可以把各类单反、卡片机甩出几条街。虽然以前也有卡西欧、尼康之类的日系厂家在卡片机上做过互联网上传的尝试,但想法都过于保守,实际效果也都想当差,只能说聊胜于无。iphone4在这方面对传统相机厂商是秒杀式的局面。

4、最最轻便的便携“相机”。iphone4因为镜头足够广(等效28mm定焦),拍照效率足够高(弱光夜拍快门也很快,f2.8的光圈。时滞可以忽略不计),以至于在主要景点逛完回酒店之后,傍晚出去逛街吃饭的时候,我基本上只带着iphone4在拍。收获也不少。

以上的说法,大家可以结合我的iphone片子看一下。地址在豆瓣

另外,还有一个收获与拍照无关,但确实很受用。那就是用“8毫米”这个app,拿iphone4拍视频。效果很好,除了某些功能上还没那么完善外,在旅游时替代入门级DV完全没问题。

这次去日本太姑父一共带了2台相机+5枚镜头,外加一台iphone4。最终拍照片的体验上,反而是iphone4获得的愉悦最大,其次是m43系统的松下G1,最昂贵也是看着最唬人的α850反倒没收获太多有趣的照片。事实上,这半年来因为出门多,经常尝试带各种器材组合去外面拍(不过除了去日本这次,其它几次出门都没拍出什么片子),越来越感到器材在轻便和拍摄高效率上收获的乐趣和成就感,要超过器材专业性本身。在街拍和拍摄权重占比很低的旅游时,大量的拍摄都是抓拍,所需要的拍摄景深很深,即时构图占的比重很高,这个时候侵略性小、轻便、快拍更重要,专业器材在景深、细节表现力上的优势变得无足轻重。对器材的需求感受就会倒转。以前有老鸟说,器材越简单,你的注意力就会越多的倾注在拍照本身上。还是很有道理的。iphone4配合优秀的摄影类app带来的拍摄乐趣,确实超越了我以前用过的各种卡片机和拍照手机。对轻便器材的关注也许会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所以,太姑父非常期待lumix系列明年传说中的f2恒定光圈m43变焦头!
关于NEX和m43的选择问题
宾得太姑父 / Posted in 摄影及其工具 » 机身 on 2010-12-17 / 阅读(39496) / 评论(31) »
因为价格差不多,各有优劣,而且都是引发业界轰动的创新产品,所以最近貌似很多朋友都遇到了二选一的难题。太姑父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也许会对各位有些帮助。

首先要明确的是,目前这个阶段,不要期望这种无反光板结构的evil机能够替代中、高端单反,入门单反也许还可以被秒一下,但高级单反的快速对焦,快速连拍,大尺寸感光元件的机身防抖功能,三防机身等方面的优势仍然无可替代。如果你时不时要做一些很专业的工作,evil机只能充当备机。

NEX的优势如下:大尺寸感光元件,优秀的动态范围指标和高感光度成像,高清视频功能开放(m43里只有GH系列可以比一下),目前为止最轻巧的机身尺寸,高规格的液晶屏取景器,可以转接从m25口电影镜头到所有旁轴和单反卡口镜头在内的镜头,是真正的万能插座。

NEX的弱势如下:E卡口的自动对焦镜头群匮乏,目前的镜头尺寸仍嫌过大。转接一些小像场电影镜头时会有严重的黑圈区域,基本可以说不可用。没有机身防抖功能(相对奥林巴斯的机身而言)。转接焦段28以下的超广角135镜头时边缘成像质量下降过快(与徕卡M8、M9所拥有的那块量身定做的柯达ccd相比,nex的那块与单反机身指标相同的cmos确实只能算是块廉价的数码后背)。

m43的优势如下:机身设计和伺服系统更为合理。机身防抖(只有奥林巴斯有)。焦段覆盖全面且光学素质颇高的镜头群。相对成熟的色彩算法(奥林巴斯作为传统光学厂家的优势,松下从GF1开始,iso400之前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但这一优势相对nex而言并无质的优势,最多是消费者的口味差异。

m43的劣势如下:画幅。这个劣势直接导致了在动态范围、高感等等方面的全面劣势。当然还包括转接全幅镜头时可耻的X2系数。这对于喜欢玩儿转接的人来讲是很难容忍的,除非你只玩儿一些刚好能覆盖43画幅的小像场电影镜头和工业电视监控镜头。

对于不玩儿转接手动镜头,也不考虑朝专业机身和镜头系统升级,只是为了居家旅游便携,有相对较高成像质量,平时给家里LD和娃娃拍些糖水片的朋友,m43机身是合适的选择。因为镜头群的水准还是很不错的。即便是较为专业的发烧级用户,两万块出头的投资就可以搭配出一套比较顶级的m43系统。(比如一台GF1+leica D 25mm/f1.4+lumix 7-14/f4+leica DG 45mm/f2.8)这样的预算如果是去烧单反的话,想搭配同样高素质的镜头群,大概只够一机一镜的。

对于玩儿转接手动镜头的朋友,太姑父完全不推荐m43系统。当然,很多玩儿小像场电影镜头转接m43的朋友会对我的这个看法嗤之以鼻。但是太姑父从一些资深玩家那里了解到的一些器材历史,加深了太姑父不看好小像场电影镜转接前景的判断。很简单,在m43系统出现之前,那些16mm系统的小像场电影镜(比如法国的Angenieux 25mm/f0.95、Angenieux 25mm/f1.4和英国的Cooke 25mm/f1.4、德国的Carl Zeiss Jena Tevidon 25mm/f1.4,当然,还有瑞士著名的Kern电影镜、德国的Schneider电影镜等等)在ebay和国内市场上的行情几乎就是白菜价(太姑父就知道有一个杭州的器材狂人,一两年前以三五百块一颗的价格出掉了手上一大批小像场电影镜,如今的市价大概贵了几倍甚至十倍)。随着m43系统的出现,这些镜头水涨船高,在ebay上都已经接近甚至超过500美元的级别(几乎都是东亚卖家在追捧)。在国内的市场流通价更是没谱,有的报价甚至已经接近万元。这是非常非常离谱的。因为m43的画质表现,是无论如何也比不过35mm全画幅机身的,也完全比不上适马X3 cmos在多数时候的表现,无论m43那块live mos前的这颗镜头素质在理论上有多高。而且,以太姑父有限的品评经验,绝大部分这类小像场电影镜在m43上的成像水平,并不比松下和奥林巴斯在产的m43专用镜头群的表现来的高级,至少有一半左右的中低档小像场电影镜头的表现只能用聊胜于无来形容,虽然价格并不是聊胜于无。这么折腾,高兴的只有淘宝上的奸商。

至于转接旁轴镜头或者35mm电影镜头系统,就更简单了,X1.5的系数无论如何都远远强过X2的系数,NEX相对m43的优势毋庸置疑。

烧钱败家都没问题,但理性败家更重要,千万别钱没少花,最后还落得赔钱割肉惹一肚子闷气。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