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扯谈(一)
| |
宾得太姑父 / Posted in 摄影及其工具 on 2010-8-20 / 阅读(8270) / 评论(8) »
实在对不住各位,上周突如其来的催稿通牒让我疲于应付。在写了整整一周不和谐的研究之后,终于可以补上第一篇败家方面的欠文。

原本是想把器材的概念一一拎出来说,但发现自己才识浅薄,硬写的话难免胡说八道生搬硬套误人毁己……所以,还是发挥太姑父自己瞎扯的特长,扯到哪儿算哪儿吧。。。

某种程度上,选镜头如同选股票,拼的是眼力甚至运气,而不是看上去很美的指标和财务报表。如果留心过摄影类杂志以及器材网站的软硬广告的话,都会对以下几个术语耳熟能详:MTF、非球面镜、APO、锐度、镀膜……当然,还有所谓的“数码优化”。很多人会在强大的图表分析和似是而非的术语描述中,迷失自己的判断,或者压根就没有判断,人云亦云,然后,掏出腰包,拱手送钱。最后拿到手的,很可能是一只指标看上去很美但实拍效果很一般的昂贵镜头。

那么,这些术语到底该如何看待呢?很简单,姑且听之,只做辅助参考。因为太姑父虽然是学会计专业出身,但对数字并不敏感,当年数学和物理成绩也是差的一塌糊涂。所以和绝大部分器材党不同,太姑父看一个镜头的好坏,最主要的参考标准只有一个——大量不同人的实拍片。

下面简单的说一下太姑父对那些术语的理解和了解,以及为什么这些术语只能参考,不能太当真。另外,太姑父不是专家,只是票友,很多东西也是step by step学来的,我会尽量贴出我个人觉得非常靠谱的他人说法或者资料,供大家参考,同时也算是尽量尊重别人的智力产权。

先说现在很多发烧论坛人人必说的MTF。

MTF,大多数人耳熟能详,如雷贯耳,同时大多数人似懂非懂,人云亦云。如同瑞典人靠个诺贝尔奖就可以搜罗到全世界的智力精华一样,蔡司靠发明mtf测试体系和检测设备,也把镜头评测业界的牛耳执于掌中。撇开中画幅大画幅这些昂贵专业的玩意儿不谈,在135系统的世界里,只有蔡司会随着镜头附上比较完整的mtf图,有些人说这是蔡司厚道,其实不如说是裁判球员一家亲,心里有底罢了。

蔡司是家非常有意思的公司,很多东西都是他们先发明,但自己却用的很少或者很晚。比如萤石,很多人都以为是佳能搞出来的,其实蔡司在二战前就用了萤石。用来解决大光圈sonnar结构标头的色散问题。当时sonnar的结构并不稀奇,蔡司推出50/1.5旁轴标头后,很多厂家,包括战后苏联山寨的Jupiter-3型镜头,都是拷贝自蔡司这颗,但基本上没有超越蔡司的,原因就是只有蔡司用了萤石(蔡司对此事保密了很多年)。再比如非球面镜,也是蔡司最早使用而且技术最早成熟的,结果蔡司至今只有一颗135系统单反镜头量产用了非球面镜,就是被视为手动时代最好的35mm镜头,contax carl zeiss 35mm/f1.4……呃,又扯远了,说回mtf。Mtf体系是蔡司在1943年时就发明了的,而其开始大行其道,貌似也是8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这么说其实只是想提醒大家,摄影器材这个领域,最近20多年真正的技术进步,都在数字感光元件和伺服系统上了,说白了就是机身。仅就光学而言,绝大部分现在宣传的神乎其神的概念、术语,都是几十年前的旧货翻新而已。

平心而论,虽然市面上的mtf大多数靠不住,但有胜于无。关键是要知道怎么看。一般很容易搜到的大路货在这里就不重复了。特别推荐的,是这篇翻译文章:http://bbs.fengniao.com/fo... ,这篇文章提到的蔡司自己刊物里的原文,在蔡司的网站可以检索下载(http://www.zeiss.com/C1256...http://www.zeiss.com/C1256... 右键另存为下载下来看吧,在浏览器里打开容易死机)。

嫌麻烦的话,看蜂鸟那位老兄的摘译稿就够啦。这里面提到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现在日本厂家提供的mtf指标,绝大多数都是算出来的。换句话说,这种mtf,只可能反应一下这个镜头在某个分辨率指标下大概的趋势,其中的具体数值,几乎是没有可比性的。因为各家测试的平台并不相同,也并不公开。而且,在数码机身测试的话,机身对测试带来的影响会很大。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单反机身,机内ps动手脚动的都比较狠的缘故——配合原厂镜头,无论好赖,都可以通过机身优化+原厂镜头的配合,获得让人乍一看很满意的锐度和反差。但这其实和镜头本身素质到底如何关系不大了。比如宾得的DA★55mm/f1.4,这颗镜头在设计时,据说就考虑了数码机身的特性,包括像素密度、低通滤镜对分辨率的影响等等,在分辨率、锐度和反差之间做了平衡,以求达到与机身完美的结合。(当然,实际是否完美,另议,设计上是基于此考虑。)

撇开mtf考查不了的色彩啊、畸变啊,以及上面所说的模拟计算分值不靠谱之外,姑父从来不信mtf的最后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迎合mtf高分而设计的镜头,很没意思。比如徕卡,后来之所以把镜头系统大量的非球面化,主要的原因就是要迎合mtf分数。这也是很多徕卡粉丝觉得一些老版本镜头更有味道的原因,因为非球面镜可以改善很多东西(比如边缘成像),但也会牺牲一些东西。(这个具体牺牲了啥,以后再说)再比如在著名的photodo网站上,对很多已经停产了的镜头做的mtf测试。其中很多传说中的神头,得分都很低,比如法国爱展能的变焦镜头,宾得的大公主。但如果你真正摸过这些镜头,使用感受会和mtf得分大相径庭。相反,很多副厂生产的廉价镜头,在photodo的得分很高。比如适马在手动时代曾经做过的一颗24mm/f2.8超广角,据说该镜头的设计源自东德蔡司(carl zeiss jena,DDR),photodo给出的mtf得分是4,甚至超过了以锐著称的尼康同规格镜头。赶上太姑父手上刚好有这颗镜头,实际使用下来你会发现,mtf完美的欺骗了你:的确,在锐度、分辨率甚至畸变控制上,这颗头都堪称不错,但是这颗头有两点mtf无法考察的致命缺陷,注定了这颗镜头再好也只能是狗头中的战斗机——一是色彩,发干,尤其是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弱光时候反而好一点;二是光比性能奇差,在很普通的光比条件下,高光部分很容易惨白过去,弱的有点无可救药。太姑父用了几天,就把这颗头打入了冷宫,评价只有四个字:聊胜于无。

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目了然的事情,当你觉得它诚恳的不能再诚恳,已经向你公开一切的时候,它几乎一定向你隐瞒了同样多同样分量的事情。MTF指标,就是这么一个看似公平,实则猫腻多多的东西。借用罗大佑他们唱的那首《亡命之徒》的歌词来说:真理在荒谬被证实以前,都只是暗室里的装饰。

千万别再轻信mtf了。
 
分享到:

This article has been read for 8270 times.It is tagged with , , , , .
8 Responses
大象 says:
at 2010-8-28 10:36
想玩器材,没这个经济实力。安慰自己说再牛的头也赶不上一个好天。
在线电影 Homepage says:
at 2010-8-23 20:05
镜头怎么就那么贵呢!!

让人不得不谨慎啊!
宾得太姑父 says:
at 2010-8-22 18:15
绝对是负担,比如我,其实手上也就20颗镜头的样子,但出门还是要挑选再三。

以前写兵书二十二卷的赵嘉,在书里专门讲过镜头配置,很推荐,有启发性。
哇,20支,比我还多
zouzhou 回复于 2010-8-22 18:59
小马 says:
at 2010-8-21 13:28
呵呵,我一直是一机两镜流。早先的16-45+fa50到现在的17-70+fa35。总觉得镜头太多了是负担。
宾得太姑父 says:
at 2010-8-20 15:31
镜头确实别轻易下手,怎么说也都是小几千的东西,谁家也不是开钻石矿的。。。
小马 says:
at 2010-8-20 10:47
过来拜拜太姑父。虽然最近已经不准备下手任何镜头了,但这样的好文,多读总是无妨的。
宾得太姑父 says:
at 2010-8-20 10:25
别啊,我这玩意儿要是变成那种东西,就害死人了。被朋友知道会笑死grin

自娱自乐吧,其实大多数东西都是别人说过的,我最多算是收集整理再重写,都不好意思说是自己的知识产权。
zouzhou Homepage says:
at 2010-8-20 08:43
早上在车上已经拜读一遍,再读一遍。我有个预感,此系列文章将和以前江湖中的《七种武器》广为流传。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发表评论

昵称

网址

电邮

OpenID登入 高级选项 表情